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印發《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編制指南》的通知
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印發《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編制指南》的通知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印發《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編制指南》的通知
充分考慮本地區環境資源以及氣候變化等面臨的形勢,結合當
前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任務和壓力,比較本地區在綠色
發展方面與先進國家、地區的差距,對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進
行分析,論述發展循環經濟的緊迫性和重要意義。
3.發展循環經濟的有利條件
可從自然條件、基礎設施、財政能力、產業基礎、空間布局、
人文基礎、管理水平、政策法規的頒布和實施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等
方面分析論述發展循環經濟的有利條件和基礎,特別是總結本地已
開展的循環經濟工作及成效,以及典型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等。
4.制約因素
主要論述在發展循環經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制約因素和通過
發展循環經濟擬解決的關鍵問題等。
(四)發展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1.指導思想
指導思想是指導規劃編制和實施的方向,要明確規劃的使命,
體現發展方向和工作重點。
2.基本原則
規劃原則是規劃的具體指導方針,是對指導思想的進一步深化
和具體化。要符合指導思想的要求并面對具體的規劃內容,把指導
思想的具體要求貫徹到規劃的重點領域中。
3.發展目標
制定五年的循環經濟發展目標。目標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要
能夠體現規劃實施效果,要與地區總體發展目標相協調。其中,定
量目標要有指標體系表。
根據《循環經濟促進法》以及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國家環�?�
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公布的《關于印發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的通知》
(發改環資[2007]1815號)的要求,循環經濟指標體系應包含資源產
出率、廢物再利用和資源化率,以及資源消耗、資源綜合利用和廢
物排放(含處置)降低等四大類指標;此外還要列出體現當地循環
經濟特點的特色指標。對于有國家強制性規定的,指標體系中要達
到或優于國家強制性指標。指標要可量化、可考核,易統計;指標
體系應包含規劃基準年數據、階段性指標和規劃終期指標。
各地在“十二五”期間原則上應開展物質流分析。物質流分析
是對社會經濟活動中物質流動進行分析,了解和掌握社會經濟體系
中物質的流向、流量及相互關系,從中找出減少資源消耗、有效利
用資源、減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環境的途徑,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
要理論基礎。國家已在部分省市開展了循環經濟統計試點工作,并
取得了積極成果�!堆h經濟統計試點方案》(發改辦環資[2010]1755
號)提出了省域層面資源產出率的測算方法,各地區在“十二五”
期間應盡快完善各項基礎條件,參照這一方案對省域層面資源產出
率進行測算,并作為本地區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重要指標。
建議 1:
關于“體現當地循環經濟特點”:若當地處于缺水地區,指標中應重點體現
對水的節約、循環利用、污水減排、海水淡化等非傳統水源的利用等情況;若當
地產業比較落后,能耗高,污染較嚴重,則應重點體現產業節能、降耗、減排的
相關指標;若當地的可再生能源發展較好、重視建筑節能,或秸稈利用、脫硫石
膏利用等較為突出,擬作為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期重點,則在指標體系中均應有所
體現。
4.目標可達性分析
根據現狀,結合發展設想,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主
要目標進行可達性分析�?杀刃詮姷闹笜丝梢越Y合國內外該指標情
況進行分析。
(五)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任務
重點任務要涵蓋一、二、三次產業及整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構建一、二、三次產業相互耦合的循環經濟體系和整體框架。要謀
劃循環經濟發展的總體布局;大力推動循環型農業發展;優化產業
結構,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大力培育和促進循環經濟新興產業發
展;構建包括第三產業在內的社會循環經濟體系。建設資源回收利
用網絡體系,挖掘“城市礦產”,強化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要加強
宣傳教育,推廣綠色消費模式。要高度重視循環經濟技術、低碳技
術的研發和應用,尤其是涉及原料的減量化利用、有毒有害原料的
替代利用、有利于多次循環利用技術的開發以及產業間鏈接耦合關
鍵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要重視配套技術政策、標準、規范的制定;
要開展制度體系建設,體現空間布局,并體現“四節一綜合”,即節
能、節水、節地、節材和綜合利用的相關內容。
建議2:關于農業循環經濟
可考慮重點圍繞生態農業(含畜禽養殖業、林牧業等)、新農村建設以及
農林產品加工業開展工作。農業循環經濟應向農業與農產品加工等工農業復合
集成發展的產業組織模式方向發展,將種植業、養殖業、林業、飼料工業、食
品工業、造紙工業、林板加工業、橡膠提取工業、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沼氣等
生物能產業、高效生物有機肥產業、太陽能利用、節水技術、農業廢棄物循環
利用等產業和技術進行高效集成,與科學施用化肥農藥技術相結合,用高效生
物有機肥和生物農藥替代部分化肥和化學農藥,降低面源污染,全面促進農業
經濟增長,增加農村就業、促進農業升級、增加農民收入、實現食品安全、高
效利用水源、集約利用土地、促進碳素循環、提高碳匯效率、削減溫室氣體,
全面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實現生產、
生活、生態的和諧共贏。
建議 3:關于工業循環經濟
(1)企業層面
對已有企業,可重點考慮開展清潔生產的相關工作,結合產業發展,采
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生產方式,淘汰落后、節能減排、綜合利用,構建企業
內部的小循環,努力實現廢棄物的“零”排放;應重點開展大宗固體廢棄物
的綜合利用以及共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等。
(2)產業融合和產業鏈構建
通過產業鏈接,調整和優化結構,構建新的產業組織形式,實現資源、
能源的循環利用和梯級利用,促進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廢物排放的最小化。
(3)新興產業發展
對于發展循環經濟的新興特色產業,應結合區域特點、資源條件、產業
基礎等因素,規劃布局符合循環經濟理念、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如再制造
產業等。
(4)園區循環經濟
園區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載體,應從提高園區能源與資源的利用效率、
優化園區的企業布局、對園區按照生態工業物質流動模式進行規劃。對于新
建園區,要著重產業的循環化構建;對于已有園區,重點要放在循環化改造
方面�?芍攸c考慮區內主導產業的發展布局及相關產業的共生和循環,不斷
完善產業鏈,包括動脈產業發展、靜脈產業布局,資源能源的循環利用、梯
級利用以及污染控制措施等,應建立起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管理體制和管理
辦法。對于以再生資源產業為主的園區,應注重開展廢舊產品和廢棄物質深
度資源化的關鍵技術研發和國外先進資源化技術的引進,通過各種靜脈產業
項目的實施和基礎設施的完善,實現園區內物質、能源的集約利用、梯級利
用以及基礎設施和信息的共享,防止二次污染和二次浪費,實現固體廢物綜
合利用的最大化和廢物“零”排放。
建議4:關于社會循環經濟體系 (涵蓋第三產業)
在循環型社會體系建設方面,應圍繞循環型、節約型社會建設,倡導形
成綠色消費模式,建設綠色行政體系;城市要注重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的建
立和完善,大力挖掘“城市礦產”潛力,開發“城市礦產”,推動餐廚廢棄物
資源化和建筑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建設再生資源回收網絡和再生資源產業
物流園,形成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建立循環經濟統計體系和統
計制度,開展物質流分析與管理;促進中水等非傳統水源的規�;茫话l
展綠色建筑,推廣應用新型建筑材料、節能建筑和集中供熱,提升建筑節能
技術水平和能源利用率;推動發展循環型服務業,發展信息服務業,構筑廢
物資源化的信息平臺,建立循環經濟信息發布系統,建設節能服務體系;要
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印發《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編制指南》的通知
不分頁顯示 總共3頁
[1] 2
[3]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