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安進 ]——(2006-7-13) / 已閱17397次
根據在網上實施著作權侵權行為的性質,復制行為應是侵權行為的起點,也是主要體現方式。因此,侵權行為地應以復制行為發生地為準。復制行為發生地應以實際完成復制工作的的地點為準,既不是實際侵權人實際復制行為發生地(如粘貼或數字化輸入的地點),也不是侵權作品在網上傳播或被人閱覽的地點,而應該是他人閱覽時復制行為發生的地點。根據目前的技術狀況,這些復制行為一般實際在網絡運營商的服務器內開始進行讀取、復制和傳輸,因此,以該服務器的存放地為侵權行為發生地較符合實際。
但是,當在訴訟中確定管轄法院時,是否可以適用訴訟法中侵權行為地法院管轄,則應視其管轄是否符合侵權行為地管轄的立法宗旨,即是否更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實,而不應生硬套用。
3、侵權結果的判斷
在網絡上侵權作品的傳播不同于紙介質侵權作品的發行。紙介質侵權作品的發行往往數量比較確定,雖然可能不容易查清,但往往能通過一些旁證等獲得關于侵權數額或損失數額的大致范圍。然而網絡上侵權作品的傳播則不易確定這些因素。
應該說,凡是有可能登錄閱覽的地方,都是侵權作品可能傳播到的地方。但這些傳播顯然不能等同于傳統的發行。而且,雖然從技術上可以確定侵權作品的點擊數量,但同樣不能將此等同于傳統的銷售。因此,網絡上侵權結果的判斷將完全不同于傳統的著作權侵權判斷方式,有賴于全新的立法。
筆者認為,網絡侵權結果的判斷,應綜合考慮以下因素:點擊侵權作品的數量,作品當前的發行量,作品已經實現的經濟利益的情況,侵權行為對權利人經濟利益影響情況等。
由此可見,與傳統著作權侵權相比,網絡上著作權侵權在權利的性質、侵權行為性質的法律認定等事項上并沒有太大區別。但是,在侵權主體的認定,侵權結果的判斷上,有賴于技術的進步或新的立法。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國民法學-知識產權》 劉春茂 主編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1997
2、《知識產權法概要》 阿瑟.R.米勒、邁克爾.H.戴維斯 著 周林、孫建紅、張灝 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
3、http://www.findlaw.com網站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例選
4、《知識產權法的經濟分析》 劉茂林 著 法律出版社 1998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