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濤 ]——(2005-4-21) / 已閱7064次
從李達昌的被捕看“知易行難”的又一詮釋
楊濤
1月17日,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經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同意,省十屆人大代表、原四川省副省長李達昌已被四川省檢察院逮捕。這是2005年中國涉案的第一高官。(《每日經濟新聞》1月18日)
據悉,李達昌是因為挪用財政部1億元專項撥款造成巨大損失,涉嫌濫用職權罪被四川省檢察院逮捕的。2003年,在李達昌的一再要求下,他從副省長位置上退下,回到西南財大當上了經濟學院和財政稅務學院的博士生導師,他的這一舉動為官員“退出機制”做了有益的嘗試,筆者當時為他這一舉動叫好,而且至今認為他當年的這一舉動到現在仍具有積極的意義。
然而,李達昌在退出官場后還是栽倒了,實在是令人可惜。按理說,作為一名學者出身的高官,作為一名經常在課堂上教書育人的博士生導師,要慎用權力,不能濫用權力的道理不可不知。不少學者在從政前還專門研究過腐敗形成的機理和對策,在各種場合抨擊腐敗現象,為人所景仰,然而何以一踏入官場,就很快變質、變色,成為了自己曾不齒的一類人行列之中。李達昌是這樣,曾是遼寧大學歷史系教授、后任沈陽市法院副院長的焦玫瑰也是如此。
蓋因“知易行難”。其實,不能貪污、不能受賄、不能濫用權力等等道理貪官們都 懂,他們知道的法律并非是他們被捕后所感嘆的“平時沒有學習法律的緣故”那樣少。因此,學者們可能學問做的深一些,懂得的道理多一點,但這些并不意味著他們在身臨其境時,比其他非學者出身的官員有更多的免疫力,知道的并非都能做得到,尤其是當人面臨誘惑的時候,要做的與說的一樣好,其實是很難呀!
人性有善有惡,學者在學校這種相對清靜的地方,遠離名利場,人性中善的一面能得到更多的張揚,所以,我們看到學者太多道德高尚、憤世嫉俗、憂國憂民;而官場實在是個大染缸,名利滾滾,每個人那怕是學識淵博的學者,一旦進入,如果不能好好把持自己,自己所掌有的權力不能受到有效的監督與制約,人性中惡的一面便可能充分暴露和萌動,身不由已地卷入腐敗和濫用權力的暗流。其實,進入官場的學者官員與其他從體制內一步步上升的官員相比,差別并不在于懂得關于廉潔的法律知識的多寡,而在于學者沒有一些邊腐邊升的官員背負著“原罪”,更能輕松開展工作,此外學者官員在道德自律上可能更強一些,但是,如果外界的“糖衣炮彈”火力太猛而權力又缺乏監督與制約的話,無論是沒有“原罪”也好還是道德自律更強也罷都是很難抵御這一火力。
如今,各地普遍興起了從高校選拔學者進入政府和司法機關任要職的潮流。的確,學者有著淵博的知識,也通常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他們從政能給官場帶來一股清新氣息。但是,如果我們的監督與制約機制還不完善,特別是認為學者有淵博的知識、較高的道德修養可以更加放心更不需要監督與制約的話,那等于將學者往火坑里推。因此,我也想奉勸準備步入官場的學者,是否做好了充分的抵御“糖衣炮彈”和權貴壓力的準備,如果沒有,那最好還是呆在菁菁校園,“學而優也不仕”,因為也許只有校園才有益于你們的學問增長和人格的培養,在這里你們也能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江西省贛州市人民檢察院 楊濤 華東政法學院法律碩士 郵編:341000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個人博客:浩瀚法網 (http://tao1991.fyfz.cn) 歡迎光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