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濤 ]——(2004-10-7) / 已閱7880次
教師隊伍緣何被說成“一塌糊涂”
楊濤
人民網9月13日報道,日前,教育部師范教育司司長管培俊、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長呂玉剛做客強國論壇時提出,針對教師職業道德行為提出階段性的“底線要求”是對的,這有利于規范教師職業行為,不斷提高促進教師的師德水平。管培俊在回答主持人提問時還說,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默默地耕耘、默默地奉獻,為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有目共睹的,不承認這一點,把我們的教師隊伍說得一塌糊涂,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我向來不贊成這樣的說法。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在接受教師的教育下成長大的,對于教師,我們都充滿了感激之情。就是說“教師隊伍一塌糊涂”的一些民眾想必也是一時偏激之詞,并非要完全否定今天的教師對于我們社會發展、對于推動人類文明前進所作出的貢獻。然而,這種說法的為什么會產生,值得我們去深刻反思。
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韓愈的一句話作了精僻的概括:“師者,所以傳業、授道、解惑也”。作為一名老師,我們不僅要求他們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他們教學生怎么做人,要在教學生的知識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遵守良好的道德規范,所謂“教書育人”。而道德的教化,必須來自教師自身對于道德的遵守和自律,來自教師的言傳身教。雖然說,在學者中,可能存在掌有豐富的知識與道德失范并存的“人格分裂”現象,例如那個曾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的英國大學者培根私下也收受他人賄賂。但在中國的傳統的教育理念中,道德失范的學者再有學問也不配當作教師,因為教師教書的過程也是影響一個人思想觀念成長的過程,在道德上不能率先垂范、為人師表,有誰放心讓這樣的教師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呢?因此,教師是我們對其道德要求最高的社會群體之一,我們不是經常說:“校園是最后一片凈土”嗎?
不幸的是,在今天,校園這片凈土也不干凈了,大多的關于教師道德淪喪有的甚至是令人發指的犯罪事件使我們茫然失措。學校忙著收錢,從小學到大學“暗箱”操作,以錢定生,北航的事件也許僅僅只掀開冰山一角;在課堂上要求學生高呼“萬歲”、在學生中民主選舉“小偷”等事件不絕于耳;強奸、猥褻學生的禽獸教師屢屢出現,并且至今沒有絕種的苗頭。最近《沈陽晚報》還報道過這么一件事情,在教師節前夕,貧困學生洋洋花了40元錢買了束鮮花送給老師,忙著收其他學生送來禮物的老師見洋洋僅僅送來鮮花,一把就扔在地下。如此一個沾滿銅臭味的老師,我們能指望在他手里培養出有正義、有良心的公民,培養出清廉的官員來嗎?
所以,也許問題就在于在實行市場經濟的今天,一些學校和教師的所作所為,與我們對于學校、對于教師本應固守道德準則的期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讓我們感到一種難以名狀的失望,從而使我們中的一些人會在有意與無意中流露出一種“教師隊伍一塌糊涂”的情緒化說法,所謂“愛之深,恨也切”。
因而,在實行市場經濟的今天,也許我們要求教師甘于清貧未免強人所難,而且我們要呼吁加大教育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教師待遇。但是要求教師遵守道德規范、為人師表卻是我們要固守的底線,因為這些“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主導著我們下一代的價值取向,實在是關系重大!
通聯:江西省贛州市人民檢察院 楊濤 華東政法學院法律碩士 郵編:341000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