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莫龍 ]——(2018-8-11) / 已閱2553次
社會發展的太快,很多時候沒等我們反應過來,新事物就已經發生了。當今表現的最直接的就是移動互聯網。目前很多事件都是由移動互聯網引發的,如“鴻茅藥酒毒藥事件”,“嚴夫人事件”等等,都是從移動互聯網爆發出來,引起的震動也大,范圍廣。移動互聯網帶來了信息的零碎化,但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下面我們就從公司的角度來分析,公司如何在這一波大潮中應對危機?公司的危機不外呼商譽和聲譽。而移動互聯網能對公司直接產生的的損害也就這兩個方面。但是深入的關聯性就不能一概而論了。
怎么說?因為商譽和聲譽直接決定了該公司的市場地位和在消費者心里地位。一般來說,消費者具有消費傾向性,如“果粉”或“國粉”等,一旦使用某一種產品后,就會對該產品進行全放方位對比,為自己挖掘出繼續使用該產品的理由或者稱為借口,在經濟學上稱之為“客戶粘性”。在法律上可稱之為消費者權利(及使用什么產品、不用什么產品的權利)或稱為消費自由。
但網絡就是如此有魔力,仿佛給予網絡使用人無窮的力量,讓他們可以可以發揮使用人的所有潛力。這不,尤其是消費者,在自己消費后,無論好壞,都喜歡發一個朋友圈,不好的還會通過發帖來發泄自己 的不滿和憤慨。
這時候就會存在很多危機,如果公司小,品牌小的,到還能夠做到不用理睬,但是在公司具有一定規模和品牌后,那么這些帖子和朋友圈就顯現出威力來了。如果前段時間的蘋果手機降速事件,蘋果裝飾資金斷鏈事件等,在移動互聯網的作用下,全國知曉,從這些事件當中我們能夠看到互聯網的作用,那就是快速傳播,影響巨大,甚至可以決定一家公司的前途,當然這么說也許夸大了,但是實際上互聯網的作用可能甚至更大。
那么作為公司的實際經營者應該如何去應對網絡危機呢?我想應該從這幾個方面來應對:
第一,迅速梳理公司業務執行情況。只有熟悉了解公司業務執行情況,才能在網絡攻擊的第一時間,做出最有利于公司的決定。如前段時間的海底撈公關事件。海底撈在出現老鼠事件后,第一時間從自己的業務執行做檢查,然后承諾及時整改,在懇請公眾諒解,迅速獲得理想的效果。
第二,自檢服務過程。消費者投訴或者發泄,多數情況都是在服務和質量這兩塊,還有價格這一塊。那么服務過程就包含了服務、產品質量及價格,自檢服務是否正常,質量是否合格,價格是否合理,再檢視成交過程中是否存在可撤銷或者無效的情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第三,敢于擔當。如果發現自身確實存在問題,那么就要敢于承擔,及時為消費者解決問題,該換的換,該賠的賠,不敷衍了事,不推脫塞責。
第四,對于謠言敢于亮劍。很多網絡信息,屬于網民的制造的謠言,這是非法的,是法律嚴厲打擊的,所以,公司在發現這樣的網絡傳言,要敢于亮明自己的態度,不放縱任何一個造謠者,采用多種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發函、訴訟、報案等一系列措施),給造謠者以嚴厲打擊,凈化網絡環境。
上述是一般網絡傳播解決的途徑和方法,沒有什么特別的,就是在反應上是否及時。及時有效的反應比得上一次巨大的廣告效應。
對于有計劃的網絡帖子或者朋友圈,首先要考慮固定證據,通過證據的固定,我們就能夠將主動權捏在自己手里。如何固定證據?對于鏈接一類的,可以采取公證或者證據提存的方式,對于口頭傳說的,取得傳播者的錄音文件材料等。
網絡是工具,但區別在使用者,有的能夠起到很好的宣傳,有的卻走上歪路,成為制造謠言的機器。
我國《刑法》及網絡管理制度等都有對謠言的規定,觸犯后將會受到懲罰,輕則承擔民事侵權,重則承擔刑事責任,故而互聯網使用者要在法律框架內使用,不要故意制造或者傳播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