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網北京5月25日電(見習記者郭璐璐)“我國的涉外法律人才不僅在數量上存在較大缺口,還存在專業性不強、分布不均以及話語權不足等問題。”5月22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湯維建在做客正義網“2020全國兩會訪談”時建議,增強涉外法律的教育,改革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以加快涉外法律人才培養。
湯維建坦言,高校開辦法學院的數量非常多,但絕大多數法學院在法學教育上忽視或不夠重視對涉外法律人才方面的教育培養。盡管相關部門已聯合實施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但是具有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的高校僅有24家,所占比例較小。
目前,我國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經歷了從“律考”到“司考”再到“法考”的過程。湯維建介紹說,如今法考報考人員資格基本限于接受法學背景的人員,但在考察內容方面,對于涉外法律知識的考察仍限于國際法、國際經濟法與國際私法,且所占比例與其他部門法相比較小,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國對涉外法律重視度不夠。
“與普通法律業務不同,涉外法律業務不僅需要熟知并運用國際法律、外國法律和涉外法律,還需要較高的外語水平。湯維建認為,必須要加強宏觀規劃,應當對涉外法律人才的教育培養、涉外法律機構的培育引導以及對外國法律、國際法等國際規則的研究進行統一部署,確保維護國家利益。
法律職業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職業。“行業協會、行政機關、各企事業單位也應當加強對所屬會員、工作人員的涉外培訓。”他建議,進一步增強職業培訓,培訓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是對涉外法律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增強會員或工作人員的涉外法律知識與技能;二是加強引導會員執業方面的培訓。
應當注意的是,涉外法律人才不僅是律師,立法機關、政府部門、法院、檢察院、公證部門以及仲裁部門等各個相關部門同樣應當重視涉外法律人才的培訓教育以及執業分類引導。
考慮到當前我國有大量的留學歸國法律人才,湯維建認為,應當充分發揮他們語言與專業的雙重優勢,可通過出臺相應物質與精神嘉獎措施,鼓勵他們到國際組織就業以及在國內從事涉外法律的研究與應用,盡最大可能減少人才的流失與浪費。